联邦家私集团董事局主席助理钟海舟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这种冲突并不是今年才有的,之前家居行业处于黄金生长期,卖场虽然强势,但厂家也有利可图。”厂商和卖场各自有不同的立场,在家居行业生存环境更加严峻的情势下,家居厂商和“地主”家居卖场之间的矛盾变得突出起来。
伴随着行业的生产过剩,终端渠道在家居行业中的地位变得越发重要。而这些重要的渠道,却把控在卖场的手里,家居厂商和经销商必须要听从卖场的指挥,特别是一些全国性的卖场,话语权更强势。
家居行业整体结构的变化,大部分家居企业无法自行消解因大环境变化、管理成本变化带来的生存压力,家居厂商与卖场之间的矛盾也变得更为激烈。
多位家居行业资深人士表示,“今年,大部分家居企业的销售比去年更差。”家居行业在逐渐进入大洗牌阶段,“去年,倒了一批小企业,今年,家居行业的洗牌开始涉及一部分有一定体量和实力的中型企业。”
房地产调控政策下,对遭遇“寒流”一年多的家居厂商而言,因政策导向引发的行业遇冷属于“天灾”,但因丧失渠道把控权,而招致终端话语权卡在卖场手中,则是“人祸”。
天灾、人祸双重挤压之下,家居厂商、经销商与“地主”卖场之间的利益博弈,变得更加真实和残酷。
被“扼住喉咙”的家居厂商
华南某家居品牌销售经理唐军(化名)表示,“过去十年,工厂只要生产,就不愁销路。”发展势头好的时候,工厂放弃了渠道建设,等到大环境不好的时候,才发现失去终端渠道控制权的严重性。
钟海舟介绍说,“目前,家居行业的主流渠道仍然是大卖场,很少有企业单独做独立店的,基本上都是进卖场。”
在一二线城市,卖场作为家居的主流渠道,地位尤为重要。
例如,某个经销商拿了某家居品牌在广州的代理权,假如不进入吉盛伟邦、红星美凯龙等大卖场,则很难把产品推销出去。
所以,必须依托于卖场的渠道模式,使得家居厂商受制于“地主”卖场。特别是一些全国性的家居流通连锁巨头,其话语权更大。
某实木家具经销商马霞(化名)表示,“一般而言,工厂都会设法搞好与卖场的关系,特别是一些全国性的大卖场。”在市场繁荣的时候,工厂和卖场还能做到和气生财。
经销商与卖场发生冲突时,一般而言,家居厂商会为了顾全大局,而“委屈经销商”。
一家地板企业的华南区经销商谢世民(化名)介绍,之前他曾与国内某知名卖场因关店撤场,发生经济纠纷,在之后的官司中,谢世民所代理的地板厂商,拒绝为其提供代理关系证明书。
谢世民表示,“除了这个店,工厂在该卖场的其他地区还有门店。”在他和该卖场打官司的时候,卖场给工厂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因此,工厂方面既不出面,也不提供相关证明文件,主要是怕恶化与卖场的关系,从而影响到其他门店的经销商。
和谢世民一起上诉的另外一个家居经销商胡晶(化名)表示,工厂方面曾提醒过她,卖场方面已经给工厂施加了压力,假如她继续“闹”下去,会影响工厂和该卖场的关系,从而会影响到工厂在深圳、北京、上海门店的生意。
“工厂也知道,牺牲经销商,就是自断手足,但有时候也没有办法。”据胡晶介绍,在某卖场关店后,工厂给了她一些补偿。比如,补偿新店的装修费、增加返点利润等,其中,返点利润从3%提高到了5%。
强势的“地主”
“在家居行业,特别是渠道覆盖面比较广的卖场,在厂商和经销商面前,比较有话语权。”家居行业的资深人士表示,“地主”较强势已经成为家居行业公开的秘密。
在资本进入后,一些大的卖场开始急速扩张。
“卖场扩张,同时会捆绑着厂商、经销商一起扩张。”上述人士表示,卖场会强制性要求厂商进驻效益较差或者新开张的门店。“假如不去,卖场就会要求你从其他效益好的门店里撤出来。”
因此,很多新的卖场门店,明知是亏钱,工厂和经销商也不得不咬着牙进驻。
资本进入后,除了要求快速发展,卖场每年的经济指标要求也会不一样,到头来,所有的经济增长指标都摊到了经销商的头上。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涨租。”国内一家知名家居企业的负责人表示,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每年的租金涨幅基本都快到了20%。卖场租金几乎每年都在涨,比如三年前是50元每平方米每月,3年后就到了100元每平方米每月,“很多企业都会扛不住的。”上述家具企业负责人说。
今年,一些做得还可以的卖场基本都涨了租金,华南家居流通品牌金海马涨了20%的租金。
目前,在上海好一些的家居卖场,每个月的租金大约为200元~300元每平方米,而在北京,已经达到了每个月400元~500元每平方米。
“行业内有个说法,在一线城市的某些卖场,最后综合算下来,卖场拿走经销商将近40%的利润。”业内资深人士表示,生意越好的门店,卖场拿走的利润越多,沉重的负担,让很多品牌经销商倍感压力。
据多位业内人士介绍,前几年,家居卖场逼迫厂商站队的情况时有发生,“逼迫厂商在一些具有竞争关系的卖场之间做选择,进驻前卖场与厂商签订排他性协议。”
所有的不平等协议的签订,根源均来自卖场具有渠道把控权,掌握着产品通向消费者的最后一环。
“竞合”格局仍将持续
“说到底,家居卖场和家居企业之间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双方竞争、合作的关系,在未来几年内仍将持续。”钟海舟表示。
所有的矛盾都是围绕一个“利”字,在这场利益博弈中,涉及家居生产商、经销商以及卖场之间,微妙的利益纠葛。不过,吃了闷亏的家居厂商也开始寻求多元化的销售渠道。
“我们正在逐步打破"全国一盘棋"的渠道布局。”最典型的做法就是卡位关键城市,投资自建旗舰店,辐射周边地区,扩大品牌影响力。钟海舟表示,自建渠道需要的投入较大,对有些中小品牌而言,有些冒险。
目前,联邦家私集团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深圳、成都、佛山等城市采用自建直营店的方式,开始进行渠道布局。而有些品牌则一直坚持走直营模式,比如美克美家。
除了厂商自建渠道,经销商自建独立店,也成为一个比较通行的做法。
“一些红木家具经销商就在广州的石基租了一条街,独立开店。”马霞表示,红木家居利润比较高,经销商有实力做独立店的探索,但对一些小品牌家居而言,不具备开独立店的条件,且不容易做出影响力。
不过,随着家居卖场品牌的增多,卖场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一家独大的行业垄断。
“往年,大卖场的招商经理坐在办公室就可以招商,今年行情不好,很多经销商做得没有信心了,上半年撤柜的情况不少。”据马霞介绍,以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卖场招商经理们也开始放低身段,“我卖家具这么多年,第一次收到这个卖场招商经理的短信。”
除了厂商、经销商与卖场的博弈外,卖场之间的竞争也开始影响到家居产业链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