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木地板行业起步晚、基础差,但是发展迅速,在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20多年的时间内开拓了多种类、多规格的多元化产品格局,建立了从生产、销售到配套铺装的服务体系,并形成了一定企业规模的产业集群,整个行业已进入成熟阶段。同时,由于木材资源紧缺、市场竞争不规范,国内房地产市场调控,出口贸易壁垒等因素影响,我国木地板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产能过剩 同质化严重
从2008年开始,地板行业便哀嚎遍野。以北京市场为例,据华夏地板网统计,2008年前后,每年都有上百个地板品牌从北京市场消失,同时也有上百家地板品牌勇敢地闯进来,前赴后继,但能长期留下来的少之又少。表现的形式基本为以价格换市场,由于同质化严重,市场没换到,却拉低了当地市场的价格,几轮下来,地板市场价格体系被破坏,企业生存环境不断恶化。
为提高利润率,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2000年前后,众多地板企业各类“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虽有起色,但效果甚微。
多年从事地板营销工作的闫广财道出了其中的玄机:“木地板不是高科技产品,无非是实木地板看树种,强化地板看花色,再新的产品说到天上也跑不出这两样。”更令他头疼的是:“企业创新投入巨大,你的新产品今天上市,明天就到处都是,知识产权根本得不到任何保护,很难实现差异化。”
如不能实现根本的差异化,剩下的就是价格竞争了。对此,多年从事木地板加工的北京孙村海之林木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平深有体会:“有工程承包商给了个活儿,4万多平方米,很有诱惑,但只给一块钱的空间。做,就要冒赔钱的风险,不做,有人会抢着干,没办法,稍有不慎就会血本无归。”
价格无底线 质量难保障
地板行业已是经过充分市场竞争的成熟行业,价格非常透明,如果大家坚守质量底线就会像地板专家高志华所说,市场上找不到80元每平方米以下的地板。事实恰恰相反,只要你愿意,在市场上50元甚至30元每平方米的地板都能买到,这就难免有关地板的负面新闻比比皆是。
据中国木材与木制品流通协会北京分会会长王冶介绍,仅在北京市场,每年消化的不达国标的地板高达2000万平方米,均被小旅馆老板、房屋出租者、库房主等对质量没有要求的顾客买走,因为他们只要价低,是地板就行,根本不管使用者的健康和安全。为了打击劣质地板,净化北京市场,中国木材与木制品流通协会北京分会在2013年初组织了几场行动,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最后也是无疾而终。
无奈忙促销 实为一场空
据北京一位多年经营品牌的店主说,他所经营的品牌亦有15年之久,虽然每月能卖不少,但没有利润,最后也就是解决个就业问题,投入产出比严重失调。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店面50平方米,租金每月15000元,综合利润每平方米15元,在整个市场他买的最好,每月能走2000平方米,很多均在每月600平方米左右,即使如此,他每月都见不到钱,店员一个月30天上班要给5000元工资,账面虽有10000元收入,但都在路上,再除去促销以及送礼等费用,根本挣不到钱。这也印证了欧米茄老板王先生的话:“在地板产业链上,最难受的是店主,工厂开工不足可以放假,省电省工资,店主呢?卖场不会免租一天,店主每天一睁眼就欠1000元,卖不上量只能看着赔。”
店主透露,为了走量,只能降价走货,促销还要投入礼品吸引顾客,忙来忙去,最后一算账白忙。像这种情况不是他一家店、一个品牌的现状,大家基本都是这样。当问及为什么不改做别的时,他非常无奈地说:“没办法,干了这么多年,只会卖地板,转行是找死,坚持是等死,可能等死是我们这行的一种境界,也许突然有一天会好起来。”
行业调整 几家欢乐几家愁
据有关部门统计,与行业叫苦连连的众多从业者不同,圣象、久盛、世友、大自然等大品牌捷报频传,2014年上半年地板产销量均获增长30%的好消息。迹象表明,品牌集中度向大品牌靠拢,虽然整个行业利润率下降,但行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利好方向发展。有专家称,鉴于此,地板行业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将有大批企业转产、倒闭。其中,中国地板之都南浔前不久刚出台了《关于加快南浔区木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称3年内将淘汰500家低效木业企业,但地板企业密集的常州、武汉等地并无动静。可以预见,今后几年内,木地板从业者的日子依然难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