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在CIFA公司庆祝成立85周年和中国中联重科收购CIFA五周年的双重庆典上表示,“五年前,因为拥有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我们走到了一起;今天我们看到,中意两个文化背景不同、但文化内核一致的企业的融合,已带来了彼此的相互成就。CIFA因融入了东方文化,显现出更加迷人、和谐的新特质。”
时间拉回到2008年,净资产规模不到40亿元人民币的中联重科,如何做出2.71亿欧元的并购决策?并购意大利CIFA公司,中联重科如何跳出并购的“七七定律”,克服文化、人事方面的障碍成功实现文化整合?
2.71亿欧元国际并购决策始末
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曾就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说过一个重要观点:“将来谁在国际市场上做得好,谁就是老大,只守在中国市场就会憋死。”
早在2002年,中联重科就有意并购CIFA,但受困于实力不够,只能忍痛放弃。5年后,需要现金偿还债务的Ma-genta和两个持股家族均对外表示希望出售CIFA.
CIFA之于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将会成为决定未来的市场格局的关键因素。
“在工程机械这个行业,买了就变成老大,这不是常有的机会。”当幸福再次来临时,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不想再错过。
“从实力上看,中联重科还不能够完成收购。当时,中联重科净资产规模不到40亿元人民币,控股权收购将使资产负债水平超过65%这一警戒线。但是从战略角度看,这步棋必须这样走。”中联重科副总裁孙昌军如此回忆当初的决策,“如果中联的竞争者收购了,中联将要面临的整个行业格局就是两个概念了。”
由此可见,以不到40亿元人民币的净资产规模,出手并购全球混凝土机械行业排名第三的CIFA,并非中联重科心血来潮,而是深思熟虑后,着眼于未来发展的战略发局:得到CIFA,意味着获取了最顶端的品牌和技术,也意味着打开欧洲市场大门、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这样的战略决策需要勇气,更需要眼光。
事实也的确如此。借助CIFA的尖端技术,中联重科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科技领先速度明显加快,101米碳纤维复合臂架泵车的横空出世,创造了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在市场营销上,中联重科借助CIFA渠道成功把ZOOMLION产品导入西欧高端市场,并无可争议地坐上了全球混凝土机械制造企业头把交椅的位置。
文化软实力成就中联重科国际化路径
跨国并购著名的“七七定律”曾指出,70%的并购没有实现期望的商业价值,而其中70%失败于并购后的文化整合。
在詹纯新看来,对中国企业而言,国际化之难,难在中外企业文化的差异,难在对国外人文环境的理解,难在相当多的企业还在用中国式惯性思维去做国际化的事。因此,中国企业只有在制度、管理、技术、文化和价值观高位对接、快速成熟,才能真正的从走出去做到走进去,实现真正的国际化。
跨国并购之后如何克服文化差异、人事方面的障碍实现文化整合?成为摆在中联重科面前的重要问题。
解铃还须系铃人。中联重科基于自身的思考和实践,选择借助文化软实力实行文化整合。由此形成了跨国并购的五项基本原则:包容、共享、责任、规则和共舞。在这五项基本原则的指引下,经过时间的磨合,目前的CIFA已经完全融入中联。
“我想,中联重科与CIFA的融合发展,早已超出了企业间的经济合作,而是代表着中意两国文化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中联重科董事长在CIFA85周年庆典上的一席话,给中联与CIFA的融合做出了高度概括。
孙昌军也举了一个例子,“现在,CIFA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达维德·齐波拉在和中联高层的会面中,会提出许多建议,如细细计算厂房租赁与购买的成本,看哪样更划算,而以前,没有人会为中联考虑这件事,所以我觉得这是CIFA融入中联大家庭的一个表现。”
这些融合在CIFA公司的经营数据上也得到了具体体现,近三年,CIFA的经营利润复合增长率为200%,经营业绩刷新了历史高点,这也显示出了中联重科跨国并购后文化整合的成功之处。
中联重科中国企业的“走进去样本”
中联重科1+1>2的成功案例,吸引了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的道路上前赴后继,追寻自己的国际梦,也由此掀起了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海外并购的新篇章。
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刚刚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海外并购已成为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之一,2012年,中国企业共实施对外投资并购项目457个,实际交易金额434亿美元,均创历史之最。
但“走出去”的风险也正在上升,特别是社会安全风险和中外企业文化融合风险。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毅中举例称,包括华为、中兴、三一重工等在内的中国企业都曾因此被或曾被美国市场拒之门外。这说明,中国企业虽然“走出去”了,但并没有真正“走进去”。
从这方面来讲,中联重科为中国企业“走进去”提供了一个范例:迈出国门“走出去”只是国际化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在国际化漫长征途中如何“走进去”和真正融入当地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