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行的第十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表示,近年来,中国绿色建筑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2014年预计将新增绿色建筑1.7亿平方米。绿色建筑产业成倍的增长与目前存在的巨大市场需求空间,预示着绿色建筑产业化发展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也预示着绿色建筑巨大利润的“绿金”时代已经到来!
巨大的绿色“蛋糕”
“绿色建筑大会从2005年首次举办以来,至今已经走过十个年头,实现了跨国家、跨地区、多学科、多领域的融合,已发展成为绿色建筑行业的盛会,也揭示了绿色建筑行业下一个十年的宏伟蓝图。”仇保兴在致辞时向《中国联合商报》等媒体表示。
2005年春天,当发展绿色建筑这一命题摆在中国建筑(601668,股吧)业面前时,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成为关键。
在首届绿色建筑大会上,仇保兴代表中国政府向世界发出了这样的声音:中国将出台多项政策,鼓励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不断发展。在那次大会上,中国政府还发布了《北京宣言》,表明中国将致力于发展智能建筑和绿色建筑,推动建筑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此后几年,中国政府相关主管部门陆续出台了发展和推广绿色建筑的政策法规,如减免税费、设立贴息贷款、发放财政补贴等,并对一些不符合节能标准的建筑采取了强制性限制措施,进一步推动了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
十年求索前行,中国绿色建筑技术水平整体提升,这直接表现在绿色建筑的数量上。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主任李丛笑介绍,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评出1446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正式发布地方层面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省市达20余个,有22个省市制定了地方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在青海、湖南、内蒙古、河南、云南等地还实现了零的突破。从全球发展趋势看,绿色建筑平均五年翻番,而我国则实现了每年翻番,快速发展增长势不可挡。
尽管近年来中国绿色建筑得到了长足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际绿色建筑水平相比仍有差距。同时,中国国情对绿色建筑的呼唤尤为迫切。“中国是世界上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建筑面积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到2015年,全世界50%的新建建筑将来自中国。”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总营运官、绿色建筑认证委员会总裁Mahesh Ramanujam预计,“不仅如此,很多中国人也从农村向城市转移,这就使得改善就业和生活质量变得日益重要。绿色建筑不仅能够提高建筑品质,也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可以让人民的生活更健康。”
“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建筑市场,中国政府近年来确定了一些关键目标,包括到2015年,能源强度降低16%,到2020年,30%的商业建筑都是绿色建筑,这就意味着到2020年中国将拥有全球最多的绿色建筑,一个巨大的市场正在形成。”联合技术公司建筑与工业系统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戴杰儒表示,绿色建筑的崛起已经成为全球化的趋势,将成为减轻全球能耗的重要角色。
房产商共赴盛宴
如果说政府的引导与支持引发了绿色建筑的热潮,那么房产商则是决定这股热潮能走多远、走向何方的中坚力量。
在此次绿色建筑大会上,不仅万科、SOHO中国、招商、万达、方兴、朗诗等全国性大型房产商悉数亮相,和与会者分享绿色建筑发展的宏伟计划与经验,不少地方性房产商也赶到大会现场学习观摩,与参会者商谈合作事宜。
“万达非常重视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不仅重视绿色建筑建设标识的取得,也关注绿色建筑运营标识的取得。”据万达规划院院长赖建燕介绍,2013年万达获得绿色建筑标识项目达80个,其中运行标识有17个,而全国获得运行标识的项目也仅52个。“为了进一步提升万达项目的管理运营水平,2014年所有新开业的万达广场将建设万达研发的慧云智能化管理系统。”赖建燕表示,万达计划在未来3年投入10亿元完成新开业及已开业广场的智能化管理系统建设和改造,进一步减少万达管理运营中的资源消耗,提升企业的整体效率。
朗诗集团总建筑师陈栋梁则认为,比起取得绿色建筑标识,朗诗其实更关注建筑的综合效益体现和消费者的使用感受。“对于开发商来说,立足市场,不断研发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比追求绿色建筑的星级和数量更重要。”
“绿色地产目前已经成长为方兴的一大特色,今年方兴有意在总结去年碳交易第一单经验的基础之上,在上海楼盘等展开碳交易试点。”方兴地产负责人透露。
仇保兴表示:“我们应该寻求既是绿色的、又能够快速生产的一种方式来大批量地建设我国的绿色建筑,从国内外的发展经验来看,装配式住宅是有效的解决途径。”
据介绍,装配式住宅有着巨大的节能减排作用,可大大提高施工效率,缩短施工周期,提升住宅品质和效能,并体现绿色建筑“四节一环保”的特点。
仇保兴指出,我国装配式住宅未来要在突破关键性技术、加快项目建设体制改革、激发市场积极性等方面采取措施。
而随着大数据的汹涌来袭,有不少企业都认为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整合并利用好上下游的产业链数据将成为行业未来发展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