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调整将是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布日期:2013-08-13 浏览次数:
834
核心提示: 结构失衡,确实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约束。我们要抓住现阶段世界经济复苏疲弱,全球大宗商品供应充裕,价格较为低廉的有利时机
结构失衡,确实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约束。我们要抓住现阶段世界经济复苏疲弱,全球大宗商品供应充裕,价格较为低廉的有利时机,借助经济结构调整与改善民生,有选择地进行国民经济短板领域的大规模投资建设,将资源、能力与需求结合起来,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推动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结构调整可以促进中国经济更快增长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继续呈现减速态势。一、二季度GDP增速分别为7.7%和7.5%,比较2010年10.3%的增长水平萎缩了近3个百分点,放缓程度超出预期。由于外部需求形势严峻,国内投资后劲不足,以及市场氛围悲观,如果缺乏有效应对,预计今年下半年和2014年全国经济运行还会放缓,有可能滑出合理区间。
中国GDP增速,不仅仅是个统计数据,而且是多方面经济运行的结果显示,关乎国计民生。下半年中国经济继续减速,一旦低于预期目标,将会引发利润、税收、就业、工资等众多财政与社会问题。实际情况也表明,尽管今年上半年GDP增速下降百分点不多,相对平稳,但对于产品价格、企业利润、财政税收、大学生就业却是冲击很大;尤其是小微企业,地方财政首当其冲;中国股市更是跌跌不休,熊冠全球。因此必须防范经济失速,也不能为完成任务而随意下调经济底限。
面对中国经济增速下滑不止局面,有些专家学者表示无须出台刺激措施,认为这类措施出台,将会延缓经济结构调整,引发更大规模产能过剩。甚至还有巴克莱的 长痛不如短痛 极端观点,主张以3%的 临时硬着陆 ,倒逼经济结构调整,促成今后经济强劲反弹。此类观点无一例外地将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对立起来,具有很大片面性。
实际上,中国经济的更高增速与结构调整并不矛盾,并非调结构就一定要降速。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结构调整,实现更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因为结构调整本身就是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现阶段中国经济结构失衡,从总量上来看,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制造业孤军深入而环境保护严重落伍;二是生产性投资过于膨胀而民生服务欠账太多;三是大量农民工进城而城市化过于滞后;四是出口依存度过大而内需严重不足。解决上述经济结构失衡,需要发展环保产业,需要加快城市化步伐,需要建设大量惠及民生项目,需要较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等,由此将会刺激传统产业,催生新兴产业,成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强大引擎。譬如,一个强大环保产业的崛起,包括环保技术研发、环保装备生产、环保项目施工与运行等,可以推动中国建筑安装业、机械制造业、原材料工业、物流业等数十个行业的兴起;信息消费也是如此,推动强大信息产业横空出世,提供成千上万就业岗位,增加巨额财政收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活跃起来。
经济结构调整,有着被动调整和主动调整两种实现方式。被动式调整,即一种强制倒逼方式,比如经济危机,经济硬着陆,经济大萧条。在这种实现形式下,经济增速急剧回落,大面积衰退,商品价格与资产价格持续暴跌,市场哀鸿遍野,许多企业关停倒闭,失业率居高不下,最终强制性地实现兼并重组,市场关系劫后重生。借助这种倒逼被动方式,当然也能实现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但却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伴随着城乡居民的极大痛苦,甚至爆发战争,社会代价太大。
经济结构调整的另外一种实现形式,即主动式调整,在经济结构失衡尚未导致国民经济崩溃之前,主动实施其合理调整。这是一种 加法调整 ,即主要通过加强短板产业的方式,进行国民经济不同行业的填平补齐,同时配套对于落后产能的产业置换措施,实现其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由于这种调整方式,需要大力加强国民经济短板部分,而加强本身即是经济新的增长点,因此不仅不会引发总体经济增速的回落,还会成为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
在合理调整结构的同时,实现更高的经济增速,在历史上亦有迹可循。中国改革之初,同样面临着轻重工业严重失衡,城乡居民生活极大差别。当时决策部门将发展作为硬道理,通过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发展加强国民经济短板部门与产业,实现了中国经济30年的快速腾飞。
同样道理,面对现阶段环保产业严重落后制造业、民生供应能力严重不足等经济结构失衡局面,有关部门应当实施有选择的刺激措施,大力推动环保、信息、医疗等短板行业发展,实现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这样,结构调势必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强大发动机,成为新的增长点,完全可以推动中国经济又一个30年的快速增长(8%以上)。
二、结构调整必须妥善处置过剩产能
现阶段一些行业产能过剩,既为经济结构失衡的重要方面, 亦是结构调整必须解决的问题。但是,调整经济结构,消除产能过剩,包括落后产能淘汰,都不能简单关停了之。毕竟,即便是过剩产能、落后产能,也都承载着大量就业,承载着各级政府不可或缺的财税收入,关乎到国计民生。硬性关停,势必遭遇极大阻力,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因此,必须在调结构过程中,妥善处置过剩产能与落后产能,这是结构调整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如何妥善处置过剩产能与落后产能?一项重要措施,就是要为其寻求转移空间与生存空间。也就是说,要将过剩领域的生产能力,逐步向短缺领域转移,实施产能置换。譬如将钢铁行业中的部分产能向环保行业转移,进行产业置换。与此同时,允许落后产能升级换代,转换成为先进产能。为了保证产能置换顺利进行,需要国家层面在实施环保、信息、民生等投资规划过程中,对于钢铁、有色、水泥、汽车等过剩产能集中地区,予以更多环保、信息等项目安排,予以更多的相关资金投入,并在信贷与税收方面实施优惠政策,包括满足贷款需求,调降贷款利息,优先融资上市,减免税收,财政补贴等。总之,要实施最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与最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行最大限度政策倾斜。通过上述努力,最终实现上述地区大部分过剩产能、落后产能向环保、信息等短缺产能转变,将地方经济支柱由钢铁等过剩产业变身为环保等国民经济的短缺产业,实现钢铁等过剩产能大省(地区)向环保等产能大省(地区)的转变。
三、增加投资实为结构调整重要保障
有观点将今日产能过剩,经济结构失衡,债务积累等,完全归罪于固定资产投资,认为都是以投资驱动经济惹的祸。为了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必须缩减投资规模,尤其不能再以投资刺激经济增长。
检讨前段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失误,主要不在于投资总量过多,不在于投资驱动经济增长,而是投资方向与投资结构出了问题,缘由资金错配。正是由于建设资金过多地投向了水泥、冶炼、焦炭、造船、汽车等行业,甚至光伏、风电等新兴产业也一哄而上,这才出现了部分领域产能过剩或严重过剩局面。与此同时,环境保护、城市基础设施、城乡居民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投入严重不足,存在巨大历史欠账。
而为了解决上述结构失衡问题,实现国民经济的填平补齐,都还需要大量增加新的投资来实现。譬如大量增加环境保护投资,大量增加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大量增加棚户区改造投资,大量增加城乡居民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投资等。否则,缺乏相关方面的巨大数额投资,所谓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城市化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将永远无法实现。
今年以来,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出现回落,上半年投资增速为20%,差不多是10年来最低增速,成为拖累GDP持续减速重要因素。我们扩大国民经济短板领域的投资规模,不仅能够解决结构失衡问题,为今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而且还可以增加即期消费,为过剩产能开辟需求空间,拉动经济增长,实现更多就业。既调结构又稳增长,可谓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统筹兼顾,一举数得。我们不能轻易丢弃这个经济增长法宝。
四、中国有条件实现经济增长更高速度
有人说,经济增速滑落,投资水平萎缩,是经济转型的必须阵痛。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做到经济转型,实现结构合理调整,又不发生经济增速回落,投资增幅萎缩的阵痛,或者是其阵痛大大减轻,又何乐而不为呢?实际上,我们完全有条件做到这一点,在调结构,促进经济转型的同时,在较高经济质量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的更高速度。
一是有需求空间容纳更高增长速度。经济增长速度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需求空间。一般而言,在其它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需求空间越大,可能实现的经济增长速度就会越高。现阶段中国正处于城市化与工业化时期,国计民生的许多方面,其供应能力与实际需求还有很大差距,有着大量结构失衡问题必须解决。譬如目前许多城市交通拥堵,大量棚户区尚未改造,防洪排涝设施缺乏,城乡医疗、教育、养老等能力严重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等,都需要扩大生产与投资,不是短时间所能够化解。其中仅粗钢需求峰值,就将达到或超过9亿吨,持续20年以上。所有这些,最终都将成为容纳中国经济更高速度增长的巨大需求空间。
二是有能力只支持更高增长速度。满足国民经济短板领域巨大需求,实现中国经济解决协调快速发展,应当具有强大制造业与建筑业支持。经过多年投资建设,我们已经在原材料、机械装备、建筑安装、物流等方面产出规模巨大,完全有能力支持更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支持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更快提高。
三是有资源实现更高增长速度。 现阶段世界经济复苏疲弱,尤其是发达国家需求相对低迷,全球石油、矿石、金属、橡胶等大宗商品供应充裕,价格较为低廉。我们要抓住利用这一大好时机,借助经济结构调整与改善民生,进行大规模投资建设,将资源、能力与需求结合起来,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推动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
|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