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的第一个问题,我认为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是:城市如何能够综合不同的用途——在涉及这些用途的大部分领域——生发出足够多的多样性,以支撑城市的文明?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已 故的日本建筑大师丹下健三曾赞叹,香港拥有全世界最美的天际线,其中内含一种复杂的“秩序感”,人们既能从庶民阶层居住的唐楼中找寻往日踪迹,又能见证一 座座象征金融都市的摩天楼高耸入云,这是属于一座城市的独特肌理,也正是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中所称“多样性”的空间表征。
时 刻!纵观一个建筑设计项目始末,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刻?这是logon罗昂曾经抛出的一个问题。建筑师中普遍的选择或许是项目正式开幕的前一天,因为整个园 区准备好了,站在全新的起点上等候人们入场。logon罗昂的答案则是项目完成三、五年之后,那时才能看到改造后的项目是否真正“重获新生”。那么就让我 们来看看logon罗昂在上海前后完成的四个运营超过五年的改造项目,很难说十年的适应性改造实践都浓缩在其中了,但工作方法与改造背后的故事可以窥见一 斑。
常德路800号:横跨半个世纪的工业遗存样本No. 800 Changde Road: A Sample of Industrial Heritage
常 德路800号的前身由一组工业建筑群构成,最早的一栋洋楼诞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之后走过了战火年代和民族实业的发展期、建国后的公私合营和国有企业年 岁,这是一个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工业遗存样本。logon罗昂的创意总监柯复南(Frank Krueger)认为,在改造更新项目中,了解一座建筑自身的历史及所在地的沿革是建筑师的责任,将一些旧建筑的特色保留下来,则为后来者提供了一个窗 口,得以靠近一栋建筑、一座城市的历史。
后工业时代:创意阶层的崛起
Post-Industrial Era: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与 任何一个大都市的发展轨迹相似,位于市中心的传统工业早已式微,一个新的阶层将目光投向如常德路800号旧厂房一般的工业遗存,这些建筑往往地处交通便利 之处,空间宽敞却常年闲置,甚至年久失修。早在上世纪末,年轻艺术家纷纷进入这些闲置的空间,自发地改造成工作室和表演空间,人们熟知的案例有北京 798、田子坊、M50。这也催生了一个新的群体——创意阶层(The Creative Class)。进入新千年的上海,各种创意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市中心许多原本低度使用的工业空间被改造,化身展览展示空间、艺术家工作室或创意办公 区。创新园区为蓬勃发展的创意产业提供了理想的空间,这也是上海从工业社区向后工业社区转型的重要一步。
许多园区都保留有老旧的工业建筑构 造,与新增设计元素之间的强烈对比风格被称为“Industrial Chic”,作为建筑风格这种方式并不罕见,其背后的原因则是新的社会背景下创意阶层的崛起。理查德•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2003年出版了《创意阶层的崛起》(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nd How It’s Transforming Work, Leisure, Community and Everyday Life),正如书的副标题所点明的,创意阶层正在带来一场工作方式、休闲方式、社区和日常生活的大变革。
logon罗昂总结了一个成功的创意园区需要在五个方面着力:选择适合创意产业的最优区位、打造优质的内部创意空间、园区的整体规划、完善的配套设施,以及明确且能持续创新的品牌定位。
为 了吸引创意阶层,区位的选择不仅需要注意交通的可达性,同样意味着与所在街区、周遭生活环境和整座城市创意产业链的联结。着力于激活员工智慧的创意空间, 需要的是能够刺激灵感的工作环境,传统“格子间”式的办公空间,常见于体量巨大的高层写字楼,如今这种空间并不能满足创意工作者的需求。原有的工业特点和 新的设计元素之间形成张力,空间的趣味性不仅仅具有美学价值,这些“看起来很时尚”的空间同样富有功能性,沿袭工业建筑特有的高层高和巨大的敞开式空间, 便利了工作中的互动和交流。
创意集聚
Creative Cluster
柯复南认为800秀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logon罗昂在整个园区的空间规划中考虑到可供几乎24小时全天候使用的综合功能,包括日常的办公空间、夜间的娱乐空间、秀场长廊,以及容纳各种室外活动的广场。
800秀创意园结合了创意产业的多种功能,巧妙地将休闲、展览、办公功能同时集中在一个区域
如今800show入住了一批有活力的创意型公司
logon 罗昂对800秀的设计尊重并尽量保留了这些工业建筑的原有风貌,保留老建筑特点的同时恰当融入新的设计思路。最初工业时代遗留逾百米的生产长廊似乎显得 “大而无当”,并不适合作为传统的办公空间,生产长廊仍然保留有木质顶梁结构,这在上海的工厂建筑中非常特殊。logon罗昂特意保留了这一长廊,作为可 举办时装发布会的秀场空间,同样可以作为各种艺文类活动的展览展示空间。为了配合秀场空间的功能需要,长廊内部配备有地热供暖、先进的音响设施和照明控 制,投射向木屋顶的光源凸显纵深感。logon罗昂调整了长廊的尺度,由120米缩减至110米,如此一来广场空间获得释放,同时也为长廊留出了更充裕的 空间以展示其内里效果。800秀的建筑围合成U型结构,为了打开视觉通道,logon罗昂将秀场长廊“打开”,安置了大面积的玻璃幕墙。
园中将80米长的厂房长廊优化为展会大厅使用
长120米的活动长廊是800秀的点睛之笔
110米长的秀场长廊,内部空间的三分之一被划分为后台,设置了小型会议室、化妆间、储物间,另外三分之二的空间面积逾一千平方米,在上海市中心很难找到类似的秀场空间。考虑到秀场使用的需求,长廊的门可以完全打开,装载车可以直接驶入秀场内部,进行时装或艺术品的装卸。
空 间规划上,秀场长廊与背面三栋建筑围合的广场呼应,后者作为休闲区,创意工作者的办公空间则集中于东南面的建筑内。秀场的北面连接的是休闲广场,广场上的 餐厅和咖啡厅,面向公众开放。广场周围三栋建筑的前身,分别是人民电机厂的原职工食堂、原铸造车间及上世纪的别墅,三栋建筑得以翻新,并被赋予了现代元 素。翻新过程中,建筑内部的许多原有细节,如地面铺设的马赛克瓷砖、壁炉、木质地板和木质楼梯都得以保留。为了解决停车问题,logon罗昂将园区内的一 栋建筑改造为停车场。
铸造车间的室内挑高中空中庭贯穿三层楼直达天窗,它将三层楼有机地联系起来成为一体,这样的空间正适合作为餐厅和俱乐部,暴露在外的横梁如混凝土、钢和玻璃都为建筑内部创造了强烈的工业感。原职工食堂的一楼成为小型咖啡厅和商店,而二层的开阔空间也成为了工作室。
创 意企业的办公空间位于秀场长廊的东南面,两栋主要建筑风格和空间设计符合创意公司的审美和使用需求:裸露的衡量、大面积的窗户和敞开式空间。两栋建筑之间 由一个钢结构的玻璃塔连接,成为重要的垂直通道。屋顶花园则为园区的工作者提供了休憩空间。创意办公区中部有四栋小型建筑,与传统大体量的写字楼形成鲜明 对比。800秀同时设有母婴室和公共的健身房。
园区四周错落地环绕着高层建筑和石窟门房屋
logon罗昂实验室:建筑师的角色转型 logon LAB: A Transforming Role of Architects
早 在800秀的初始阶段,logon罗昂实验室(Logon LAB)就进行了对常德路800号周边环境、商业生态的调研。Pascal Hartman是logon罗昂的CSO,同时也是logon罗昂实验室的负责人,他解释实验室的工作是“将建筑放诸其特有的城市环境和语境中” (Understanding the project in the context),好的建筑设计绝非诞生于真空。
logon罗昂实 验室的项目调研涵盖了传统建筑设计项目的前期工作,包括常德路800号所处区位、商业背景、客户需求、愿景和项目目标,同时加入了品牌的市场定位。800 秀是面向创意产业从业者的,logon罗昂也开启了上海创意园区的调查研究,一一盘点各个园区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将800秀放到其特有的城 市环境和语境中,一个动作是“打开”,logon罗昂调研了其所处街道社区、附近居民的经济状况、受教育背景及消费习惯,减少了园区门禁的数量,将800 秀作为一个开放的可供公众自由进入的空间,有机嵌入在静安区的街道之中。运营方800秀管理有限公司在园区内打造了一个小型的图书室,对园区内的工作者和 附近居民开放。
“我想,800秀的成功之处在于,它逐渐获得了人们对这个地区的‘场域认同’(Place Identification)。”2016是800秀开幕后的第七个年头,logon罗昂仍在持续更新800秀的消息,观察他们为保存建筑多样性、使用 者多样性和激发社区多样性的策略是否行之有效。对于logon罗昂的团队而言,他们“最喜欢的时刻”仍在持续,800秀似乎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名片。
logon 罗昂参与策划了800秀的开幕式,名为“重生”(The Birth),2009年9月举办了“艺术与建筑”为主题的展览,来自中国各地十三名知名艺术家聚集于此,在全新的空间内展示其作品,参展艺术家包括陈幼 坚、杨永梁、胡介民、陈航峰等。陈航峰从上海光明冰淇淋厂定制了几百公斤的冰淇淋,用半天时间在800秀的庭院内打造冰淇淋“山水”。王芳指 出,logon罗昂参与策展的目的是为了回答如下问题:“什么样的活动能够为800秀的定位服务,吸引到合适的人群?”
并不存在一种“最佳 的”城市更新模式,它必然导致一种“偷懒”的思维方式,即全球的都市更新都可以“复刻”最佳,无论它是伦敦或纽约,实际上每一个项目都必然是全然不同的。 建筑的生生死死是任何一座城市的常态,也正因为此,一座城市的独特样貌得以形塑,建筑师面对的永远是流动的、变化中的“语境”。
永嘉庭:一次邀约 An Invitation from Surpass Court
为社交媒体改变的时代
Those changed by social media
1920 年,法租界公董局修筑了一条以法国邮船公司职员西爱咸斯命名的街道,后汪精卫政府接收上海法租界,将其更名为永嘉路。东起瑞金二路,西至衡山路,许多名人 都曾在永嘉路上居住停留,留下踪迹,孔祥熙、宋霭龄、宋子文、摄影大师朗静山、乔家栅老板王汝嘉等等。改革开放之后,上海电影译制厂一度搬来这里,《佐 罗》、《追捕》、《虎口脱险》等在此诞生,拼贴出八十年代译制片的黄金岁月。
然而这段丰厚历史逐渐被“碾平”了,永嘉路的另一个标签更为人 熟知,这是上海最适合“拍照”的街道。从建筑、美食到画廊、酒吧,被大片梧桐树遮挡的永嘉路,在视觉上有着统一的调性,甚至有人专程去录梧桐树叶落在法租 界地面上的声响。这是一个被社交媒体所改变的时代,美术馆、艺术节、双年展都在竞相争抢社交媒体的关注,建筑同样如此。永嘉庭藏身于永嘉路570号的街 角,透过临街建筑的玻璃幕墙能看到内里的一抹白色,再看,那面不规则的白色外墙向你发起了一次邀约。
白色五号楼
The White No. 5 Building
改 造前的永嘉庭原本是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808研究所,不同于上海大部分的工业遗存,研究所并非生产空间,建筑形态上没有大型生产车间那样高挑而宽敞的长 廊,或众多一字排开的立柱。研究所的办公室从外观上看与传统的办公空间别无二致,原本的建筑外立面则铺满了马赛克,很难令人“心向往之”。
作 为近代建筑,临街的弧形转角和几何节奏感能察觉一丝装饰艺术风格(Art Deco)的痕迹,但永嘉路标志性的繁茂梧桐,却遮挡了既有立面所试图传达的水平方向感。罗昂找到了突破口:向上!抛弃了水平方向,改为在建筑的垂直方向 上做文章,以期在树木间隙同样能感知完整的建筑片段。
永嘉庭主楼
除 了保留部分的混凝土结构,罗昂在建筑的转角处使用玻璃作为材质。原本的入口是生硬的,无法让人看到内里,也不会引起任何好奇。改造后,新与旧的材料对比正 是虚实间的穿插。适当的通透性,同时又保证了永嘉庭内办公空间对私密性的要求。入口处玻璃幕墙的使用打开了视觉通廊,站在街角,能一眼瞥见白楼在“招 手”。拥有不规则外立面的白楼是永嘉庭五号楼,也是这个围合型庭院内的绝对主角,社交媒体上定位在永嘉庭的诸多图片中,白楼作为背景,“出镜率”极高。
改 造前的五号楼由两部分组成,面对庭院的是一个竖直的“门面”,相对独立,身后则倚靠一块低矮且较长的体量,之后则是一个堪称糟糕的后巷。改造后的白色不规 则外墙,在与庭院内其他建筑的色块对比中“跳脱”出来。罗昂将五号楼的前后作了区分,前部分强调存在感,撑起永嘉庭的视觉标识,“后台”则选择金属网格覆 盖表面,以淡化背景,试图呈现出相对轻盈的观感。原本藏污纳垢的后巷被改造成连通后台的静谧后花园,视觉被打开,不同于街道上的喧闹,这种“打开”又是相 对私密的。主楼又加多了一层,成为一个封闭的露台,与屋顶花园相呼应。
这里成为上海后花园的社交活动中心之一
画廊与餐厅为周围的社区提供了高质量的休闲空间
生活方式营造
Lifestyle Circyle
倚 靠视觉吸引人流开启了活化的第一步,接下来的问题在于,如何将人引导在空间内停留,以及人在其中的活动。罗昂改造了永嘉庭内部各栋建筑的电梯井位置和步 道,以期一种更为便捷的行动流线。“中心交通核”让空间利用更有效率,将建筑分割为更灵活的小单元节约了电梯和楼梯的空间,同时对空间使用者的行动轨迹做 出不同预设。
改造后的永嘉庭是一个“半公共半私密”的庭院
改 造后的永嘉庭,出了办公空间之外,画廊入驻,餐饮、酒吧、展览展示空间、休闲等功能,围绕中心的步行庭院依次错落。画廊举办的艺文化活动,和各类社交媒体 推荐法租界美食的榜单,都让不同人按图索骥,寻找到永嘉庭。白色五号楼和周围四栋建筑围合成的庭院,在傍晚成为酒吧聚会的场所。当然,伴随市中心旧工业区 改造的一个永恒问题仍然是停车,为了保证庭院内部的宽敞空间,园内禁止停车。
这个站在街角的半公共半私密的庭院,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空间象征。
源创创意园:创意人眼中的天际线 Crea-Infinity: The Skyline above the Creative Class
提到上海的天际线,最经典的观察角度往往是在外滩。而对于在源创创意园工作而言,这里的屋顶花园则是全然不同的景致。源创位于静安区中心地带陕西北路600号,靠近新闸路路口。源创的前身是上海机床附件一厂,10栋工业建筑围合出一个狭长的内部庭院。
创意空间
Creative Space
街 角的四号楼有着环形外立面,它也成为源创创意园的符号,外立面被赋予了一层全新的表皮——垂直而密集的金属纹理,这与所在社区形成截然不同的观感体验,是 一道独特街景。四号楼的一层被开辟为商业空间使用。四号楼之外,另外九栋建筑,在改造后也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高挑的天花、敞开而开阔的办公空 间、混凝土结构、工业风的窗户,诸多细节提醒人们,曾经机床厂时代的工业痕迹。
高挑的天花,大气的窗户以及混凝土结构塑造了园区强烈的工业感觉
源 创创意园占地面积4351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10000平方米。屋顶空间被开辟为花园,从建筑内部通往花园的线路变得更为便捷。站在屋顶,静安寺、南京 西路商圈里的商场、上海自然博物馆、居住区似乎触手可及,周遭提醒着你,于创意工作者而言,这是市中心一个再理想不过的区位。
站在屋顶,脚 下的内部庭院是闹中取静的,相对半私密的狭长空间屏蔽了来自街道车流的喧闹和空气污染。环绕内庭的各栋建筑,外立面被重新处理,保留活强化了其原有的工业 遗风,只少量增加了一些新的元素,以强调建筑的新功能和彼此之间的关联性。罗昂增加了入口,同时扩大了既有的商场和秀场入口,使得源创成为一个半开放的空 间,同时保证了视觉的通透可达。这些丰富多样的元素又被浅灰和黑色的色调统一,锚固了整体调性。
对于创意工作者而言,除了办公环境,同样需要一定的公共空间进行行业活动、跨界交流。罗昂意识到狭长内庭的重要性,放弃了地面的绿化,继续延续园区既有的垂直绿化,同时出于消防安全考虑,园内禁止停车,诸多措施都是为了留出足够的公共空间。
改造之后园区进深充足,开阔宜人
缺席的“弱关系”
The Absence of Weak Ties
源 创创意园在定位上,目标租户是中小型创新企业,除了建筑内部的优质创意办公空间,创意园同样有相匹配的空间,可以进行产品发布、展览展示等活动空间,及员 工的休闲空间。源创内部有秀场空间,曾多次举办时装发布会,秀场总面积约为1000平方米,其中室内面积近400平方米,室外600平方米,包括展示活动 区域、VIP休息室、露台休闲区等等。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灵活多变的办公空间吸引了创意类商务办公人群的入驻
园区沿街商业业态丰富,定位高端
2016年年初源创曾承办“浦江流芳”创意设计展,展示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工艺美术设计等多种创意设计,这是一次图片为主的展览。
最初进驻的企业包括许多全球范围内的创意设计类企业,包括上海的荷兰设计中心,曾在源创举办过面向公众开放的“荷兰设计周”、Mini Film Festival等一系列活动。
室 内设计师谢蕙龄的设计工作室HLH是园区较早的一批进驻者之一,她曾在全球十大建筑事务所之一的Gensler任室内设计总监长达17年,现在上海创办了 自己的工作室HLH,其代表作品包括上海中心大厦的室内设计、Lakeville Gallery上海翠湖天地生活艺术馆及翠湖天地The Manor上亿元复试豪宅的室内设计等等。
如今创意园区的管理方往往不再满足于“房东”这一单一角色,经历转型,试图成为向园区内创意企业提供综合服务的供应商。源创的管理方上海全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同样如此,源创的微信公众号更新仍频,除了招租信息之外也会分享活动信息和行业咨询,但阅读量甚微。
但 谢蕙龄仍有遗憾,拥有诸多创意企业的源创,虽然共处一个空间,集聚并未带来足够的效应。“我知道我的邻居是做什么的,但仅此而已”,园区内的跨界交流极 少。谢蕙龄比较中国和美国的创意园区,在中国逢年过节管理方向租户送“福利”是常态,粽子、月饼,不一而足。而美国创意园有一种独特的工作文化,每周五下 班之后的Happy Hour,由园区管理方组织,氛围轻松没有明确目的指向的派对,结束了一周工作,整个园区内的人可以相互交流。这无疑是一种弱关系的力量。
社 会学家格兰诺维特认为,关系网络的强弱决定了人们获得信息的属性以及个人达到行动目的的可能。传统强关系网络中,个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单纯工作中所 接触到的人群,所从事的工作、掌握的信息趋同,而弱关系网络中,社会网络异质性更强,来自创意产业不同领域的人交流,可以获得的信息也是多方面的。目前上 海的创意园区中,弱关系相对缺席。
G+ Park: 上海玻璃主题园的前世今生 The history of the G+ Park
上 海玻璃主题园脱胎于上海玻璃仪器一厂的旧址——位于上海远郊宝山区、距上海市中心45分钟之遥的重工业基地,周边充斥着新旧厂房、货运集装箱、陈旧仓库和 工业园区。在这个满是旧时工业生产痕迹的地区,经济欠发达,常住居民稀少,公交系统不够便利,如今又面临产业更新而经历巨变与转型。在这样的选址上建造一 个文化休闲类的项目,五年前的你也许难以相信和理解这个疯狂的想法。谁会到这么遥远的地方去看展览?
博物馆由原先的玻璃瓶制造工厂及仓库建筑改建而成
全 新改造的上海玻璃博物馆,如今已经开馆四年,它是是国内首家专业性玻璃主题馆,也是国内现代化、互动体验概念博物馆的先驱之一。同时它还是上海门票最贵的 专业展览馆,曾被BBC列入当今中国最值得一去的三个博物馆之列。logon罗昂是如何在这样地理位置与现场条件的双重挑战之下,因势利导创造出一系列设 计策略,将它迅速包装成上海乃至全国最成功的工业遗址改造案例?logon罗昂创意总监柯复南(Frank Kruger)用了一个地道的中国兵法来总结他的成功之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每个项目都是独特的案例,我们成功地说服了甲方在改造时承担更大的风 险,这样才有了最大的收获。”
精准的定位:现代理念的“第二类博物馆”
The museum positioning: a “type two” museum
作 为G+园区第一期主打项目,博物馆主馆承担了整个园区地标建筑和“亏损诱饵”的重要角色。博物馆位于主广场中心,不仅吸引来往的人群,也为游客提供园区游 览信息并引导他们沿着步行轴线深入游览。值得一提的是,园区入口广场也得来不易,在设计方logon罗昂的竭力劝说下,业主买下了沿街遮挡视线的唯一建筑 物并将它拆掉,从而为整个园区赢得了如今吸引游客前来的入口广场。
上海玻璃博物馆是一个以现代理念吸引各种不同类型游客的博物馆。由于玻璃主题博物馆在中国并不多见,加上博物馆周围也没有完善的公共交通,所以它必须提供除展示以外更多的功能。基于以上几点,logon罗昂给博物馆的定位是不同以往的“第二类”博物馆。
所谓“第二类”博物馆是不同于常规“第一类”的多功能博物馆。为了不枉游客来参观路上的时间,博物馆必须提供除了单纯展览以外的更多体验功能。通过外延化的项目定位和精准的受众分析,在这里游客愿意花费几个小时甚至一天的时间去参与和体验。
建馆四年以来,由最基本的玻璃艺术品展示出发,G+玻璃主题园陆续开拓了热玻璃秀、DIY工坊、艺术空间、珂庐会所、儿童博物馆、婚庆中心、艺术家工作室等多种功能的场馆与建筑,并植入众多活动,成功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为公众呈现最生动的艺术和最精彩的生活。
除了玻璃主题展览,博物馆还提供了热玻璃秀表演
新与旧:后工业色彩的
Old and new: a modern space with cultural heritage
从玻璃厂房的熔炉车间到艺术空间,上海玻璃博物馆的建筑也经历了工业化到现代化的转型。场馆改建时,在大量保留原有空间结构与细节的基础上,将艺术、文化、创意引入工业空间,让它们彼此联系又相互作用,堪称适应性改造的经典案例。
两 座厂房原本分别用于玻璃瓶的生产和仓储,建筑结构坚固,但形态单调乏味。改建的主要理念是在保留原有结构的同时重新发掘建筑的特征。改造之后的建筑已经超 越了历史的局限和原本的用途。除了旧厂房,博物馆建筑群中还有两个新建筑,提高了场馆的可用性、更符合展览需要和用户体验。两栋旧建筑都有两个展览楼面, 每层都通过玻璃走廊与另一栋建筑相连,不仅能让参观者可以在展区间方便地穿行,还能增加了临时活动或展览的延展空间。新造的两层钢结构呈半包围状包着旧仓 库。新建筑对着入口大广场的一边是自然采光的主展厅、咖啡馆和纪念品商店;两侧则是玻璃修复室、办公楼和卫生间。不管是在博物馆外还是馆内都可以同时看到 新旧两个部分的建筑,设计手法极简,四两拨千斤,将这个前卫的空间赋予了别致的后工业色彩——历史和未来的交融。
外立面:普通玻璃的华丽转身
Façade: transformation from normal glass
外立面采用了独特的U型工业玻璃
塑 造地标性建筑需要一个足够吸睛的外立面设计。logon罗昂的建筑师们尝试了多种常规和非常规的玻璃种类,经过比较和挑选,最后决定选用了一种特别普通的 U型工业玻璃板材——这是一种在全世界广泛应用的工业玻璃。所有的U型玻璃从德国进口,在上海经过特殊加工,最终成就了美轮美奂的博物馆建筑。
玻 璃加工的过程正好发挥了玻璃主题园业主的工艺特长——具有丰富玻璃制造经验的上海轻工玻璃有限公司特制了500块独一无二的外墙玻璃。他们对玻璃背面进行 喷砂处理,弱化透明度;然后将与玻璃有关的10国文字用塑料膜覆于玻璃背面,喷上瓷漆,高温加热后,揭开塑料膜,瓷漆文字就出现了;最后,这些精挑细选的 文字背后装上LED灯管,在夜间绽放出光亮炫目的效果。白天,博物馆就像一个沉静低调、巨大的黑色盒子,上面布满的各国文字引起游客的好奇和阅读;而当夜 幕降临,有序排列的LED将它照亮,宛若晶莹通透的钻石在夜里闪耀。
G+玻璃主题园的成功离不开不断延伸与拓展的活动场所与活动策划,这给 予了整个园区巨大的能量,持续焕发出活力和公众吸引力。此外,国际化视野的策展设计、业主在品牌运营上的耐心与匠心也为其增色不少。为了吸引艺术家设计师 等创意人群的入驻,由logon罗昂近期操刀设计的soho办公大楼——N1艺术写字楼,将为改变园区乃至整个宝山区的文化气候贡献出一己之力。G+玻璃 主题园也是整个上海城市更新的缩影,通过它的有机生长我们可以看到,文化艺术在工业土壤上孕育、再生的远景和希望。
上海G+位于玻璃博物馆北边,为该地区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在大量保留原有空间结构与细节的基础上,它被赋予了艺术观赏性、互动娱乐性与再生创造性
关于logon罗昂
logon罗昂建筑是具有德国背景的国际化设计公司,我们为城市、建筑和室内空间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除了帮助项目获得商业上的成功,logon罗昂与创新开发商和创意城市的紧密合作,为项目提供战略方法与专业优势,坚持为目标人群呈现品质空间。
过 去10多年来, logon罗昂参与了大量项目,重点关注办公、企业总部、商务园区、改造更新、生活时尚园区和其他公共设施。涉及的领域包括: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 计和室内设计。logon罗昂提供“一站式”的多元化服务,范围覆盖涵盖项目全过程,从项目定位、概念设计、方案设计、总体设计和施工设计,到现场施工管 理。
罗昂实验室(logon Lab)的定位工作是每一个项目取得商业成功,了解并满足客户的真正需求,并成就高品质生活的关键。logon罗昂已连续在多个国际建筑设计大奖、学术论坛和展览中获得重要的奖项和提名。logon罗昂现已跻身中国建筑设计排名境外企业前10强。
关于logon罗昂 创始人
王 芳 logon罗昂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创始人、合伙建筑师、CEO
自 2005年创立logon罗昂建筑以来,王芳在如何建立高标准的城市更新发展模式,和企业的经营运作方面深耕不辍,带领logon罗昂建筑成长为一个提供 从前期项目定位、到城市、建筑、景观设计,直至项目运营和品牌策划的专业创意团队,设计完成的项目多次斩获国际大奖。王芳携手Logon Lab推动并完成了绿色建筑、建筑质量、可持续的城市更新等多个课题的研究,且受邀在多个专业学术活动上发表主题演讲。对艺术的热衷使得她多次策划大型艺 术展览,并成立logon Art。
Frank Krueger logon罗昂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创始人、合伙建筑师、创意总监
作为建筑 师和城市规划师,在2001年,柯复南先生和现任执行总裁王芳女士一起在德国柏林创立了logon罗昂,并且完成了许多中国的精品项目。柯复南先生与柏林 科技大学的合作,为中德建筑设计知识技术搭起沟通的桥梁,2005年他和合伙人王芳女士在中国上海开设分部。长期以来,柯复南先生任创意总监并在中国成功 领导设计了许多获得国际性建筑设计大奖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