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无图版 | 意见反馈 | 手机版
建筑装潢网
服务热线:4000168068
高级搜索 标王直达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热点关注 » 正文

闽南建筑的传承之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7-04  来源:中国建筑装潢网  作者:中国建筑装潢网  浏览次数:674
核心提示:  从青砖灰瓦到“红砖大厝”、从朴素淡雅到华丽活泼,闽南建筑与北方建筑的风格截然不同,带给人别样的感觉。   “闽南建筑

  从青砖灰瓦到“红砖大厝”、从朴素淡雅到华丽活泼,闽南建筑与北方建筑的风格截然不同,带给人别样的感觉。

  “闽南建筑更多地保留了宋代建筑风格,是中国建筑技艺的活化石。”当地传统建筑技艺传人这样说。

  行走在福建省晋江市五店市传统街区保护区,中国建设报记者的眼前不时会出现一幢幢闽南老宅。在这片占地252亩的土地上,不仅保存着大量从明、清到民国、近代各个时期的传统民居、宗祠、古庙、古商铺等建筑,还承载着当地广泛流传、历久不衰的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然而,知情人士也告诉记者,这一片街区如果不是因个别建筑的产权涉及到海外华侨,恐怕并不会保留这么大,早被国内某个以商业地产开发闻名的房地产商拆光了。“眼下这些建筑并非都是原有建筑,很多是散落晋江乡村的闽南老宅整体迁建过来的。”

  传承载体岂能只剩庙宇

  在五店市传统街区,闽南建筑的形式或许会让人感觉种类繁多、使用功能齐全。但是,只要离开这片被保护的街区,无论是在晋江市区,还是在乡镇农村,都很难再看到具有特色、保护完好的闽南建筑了。

  “如今,只有乡镇和农村建庙时,才会修建传统风格的闽南建筑,家庭建房早就舍弃这种风格了。”谈到闽南建筑的传承与发展,祖传四代的民间工匠蔡梓楠老人不禁叹息。

  今年60岁的蔡梓楠是蔡氏家族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第三代传人,其兄弟五人自幼就从父亲那里得到真传,精通古建筑设计及大小木作工艺,做过的项目遍及晋江、南安、厦门,并受邀到马来西亚、台湾为华人华侨建祖庙。

  “本地闽南建筑风格保存完好的村落已经没有了,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受传统建筑的制式、尺度制约,闽南建筑的内部空间功能改造同样受到限制,并不太适合现代人居住。最近几十年来,我们建的更多的是寺庙、祠堂,最高建两层。村民住宅基本是原址拆除翻建,利用原来的宅基地建成现代高楼。”蔡梓楠说。

  “我们这里村村都有村民捐款建的庙宇,有的村甚至建了不止一座,再加上家族宗祠的翻修改建,这才让我们这些闽南建筑工匠有饭吃,但是根本吃不饱。” 蔡氏家族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第四代传人杨金凯告诉记者,面对严峻的现实,他现在既做闽南建筑,也承揽现代建筑营造。“我们这里家家户户盖新房都选择现代的小洋楼,很少有人再盖传统建筑作住宅了。”

  作为福建省泉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中国当代文物古建筑大师罗哲文弟子的蒋钦全对此同样深有感触,近年来让他颇以为傲的作品——江苏昆山慧聚寺(天后宫)、山东台儿庄天后宫两座闽式红砖建筑皆为宫庙建筑,并非应用更为广泛的民宅建筑。

  “城市特色、地域风格的形成在于建筑与街区的融合连片,单纯的闽南寺庙建筑不足以让这种建筑得到普遍认可。”有学者研究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专业设计机构与人员的学习介入、深度参与,有助于闽南建筑元素的普及推广,使其应用到更广泛的居住建筑领域。“新中式建筑不仅需要徽派建筑与苏州园林建筑的流光溢彩,也需要闽南建筑、岭南建筑的盛世绽放。”

  传承人步入“银发时代”

  本世纪初,在“中国传统建筑木结构营造技艺”项目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过程中,罗哲文力主将泉州红砖建筑木结构营造技艺捆绑入项申遗。2009年9月,泉州红砖建筑木结构营造技艺如愿以偿,荣登世界“非遗”名录。

  然而,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新兴建筑业体系的日臻完善,传统木结构建筑及其相应营造技艺的生存空间与传承正面临着严峻考验。

  “蔡氏家族技艺传承始于民国时期,至今传至第四代。目前,全家族主要是第三代传人在做,第四代学这门技艺的就比较少了。”蔡梓楠表示,尽管他们也在努力培养第五代传人,甚至还专门培养了一个学建筑的大学生,“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并不喜欢学习这门技艺,认为太苦了,收入也少,总是想当公务员、白领。”

  “木结构建筑的维修、翻建、重建频率很高,近年来闽南地区古建筑营造市场中能全面掌握这一技术的人越来越少,将导致具有千年历史传统的闽南建筑文化不知不觉地消失,遗存至今的传统建筑,包括大量的文物建筑也终将消亡。”杨金凯认为,闽南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步入“银发时代”并不是危言耸听,“往往是人走了,一身绝技也就带走了。”

  “我们现在的最大希望就是能够成为国家认可的非遗传承人,形成自己的蔡家流派,名正言顺地发扬光大闽南建筑营造技艺,但是本地政府主管部门却不接受我们的认定申请。”苦恼中的蔡梓楠不解地询问记者:“为什么一些只有两代、三代的传承人都可以得到国家认可,而蔡家已经传承了四代,却仍得不到认可?”

  事实上,这种现象在“非遗”认定过程中并不鲜见。

  由于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传承全靠师徒之间口耳相传,没有图纸可参考,学习十分辛苦。蔡氏家族在100多年的传承过程中,同样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缺少文字记录和总结,也缺乏保留资料的意识,项目图纸都很少留存。文字图片资料不足,成为他们申请“非遗”遇到的首要问题。

  “我们以前只是单纯地凭手艺接活,是纯粹的个体户,以后希望传承发扬光大家族技艺,走正规化道路。也希望与专业设计院交流学习,让闽南建筑不仅形似,更要神似,更有灵性地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蔡梓楠如是说。

■ 本报记者 张东林 福建晋江报道

 
关键词: 建筑装潢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沪公网安备 31012002003756号

©2013 建筑装潢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最佳分辨率1024*768,IE6或以上)   
免责声明:本网所展示的供求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本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站中文网址:中国建筑装潢网.com
本站通用网址和无线网址:建筑装潢
服务邮箱:690241594@qq.com   
安卓版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