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世纪重组”方案公布后的第一个交易日,资本市场“用脚投票”一致为“李超人”点赞。
截至1月12日收盘,长江实业上涨14.74%,收报143.2港元,创下自去年11月27日以来的新高,成交累计2801.5万股,成交额40.22亿港元;和记黄埔亦飙升12.53%,报98.35港元,成交4611.57万股,成交额45.56亿港元。
同时,两只股份在美国挂牌的预托证券(ADR)均大幅领先香港收市价。当地时间1月9日,长实ADR折合港元收报139.56港元,较上周五香港收市价124.8港元溢价高达11.8%;和黄ADR则收报96.25港元,较香港收市价87.4港元溢价达10.1%。
为何重组长和系?
李嘉诚日前宣布旗下长实、和黄两大公司将进行“世纪大重组”,全港立时目瞪口呆。所有人都要问,这一事先毫无征兆的大动作意味着什么?
此次重组核心有两条:一是长实、和黄先合并成长和,再将所有地产业务装进新成立的长地重新打包上市;二是两个新公司注册地改在开曼群岛。
李嘉诚的解释是,此次重组意在清晰架构,释放价值。目前的长实、和黄两大集团业务众多,有不少重叠,李嘉诚家族的持有架构是由李氏家族持有长实43.42%权益,再由长实持有和黄49.97%股权。这使得两大集团整体结构叠床架屋,集团的价值不能得到充分体现。按长实的算法,目前长实账面股东权益3790亿元,而市值只有2920亿元,反映两者之间有23%或870亿元的估值差距。此番化繁为简,去除长江实业持有和记黄埔股权的分层控股架构,其中的估值折让将被消除,对股东是有利的。李嘉诚称,自己和任何其他股东的利益一致,公司上市以来一直以股东的利益为优先,有信心重组可令股东受惠。
市场对此初步反应朝向正面,当晚两大公司在美国挂牌的预托证券分别大升10%和9%。各个机构所作的分析和评价对此也比较认同,有分析师称,将地产打包是李嘉诚早该做的一件事!重组不仅有助于释放系内各业务的价值,而且更方便集团日后出售或将资产打包分拆上市。还有分析指出,从今后融资的角度,重组后公司目标清晰也较为有利。两家公司日后可以独立融资,地产公司及非地产公司一向在融资方法上有所不同,重组分拆业务在融资上有好处。另外,相信分拆后两公司市值都有上升机会。
对于撤资问题,李嘉诚明确表示:“不是对香港没信心,而是为了做生意方便”,是为平衡风险及可更灵活向股东分派,碍于香港公司法条例,分派方面会有限制,只有在开曼群岛注册,才可完成此次重组。长实公司秘书进一步强调是涉及技术问题,重组先要令长和系合并,然后以长实换取长和新股,再派长地股份,于香港注册会完全派清集团资产,地产项目亦无法并拆,不在开曼注册无法做到。
此次李嘉诚把地产打包,是否预示香港地产已到顶了?李嘉诚近年来卖出不少香港和内地资产,是否对两地发展失去信心?
李嘉诚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是非常明确的,他表示,人民币在国际市场属强势货币,“中国近代史内,从未有现在般好,内地再多些机会,一定会多做些,香港市场亦是一样”。李泽钜则补充说,这次重组把加拿大的能源公司资产拿进香港,这不是体现信心吗?
目前香港财经界主流分析认为,此次长和系重组,只涉系内公司资产的转换,没有供股或任何融资,也没有对外售卖资产,相信只为确实反映系内公司的实质价值而已。投资机构更多讨论的是李嘉诚还将有哪些重组活动,毕竟,长实、和黄非地产业务的股权结构仍相当复杂,或许会有后续的重组动作。
重组须过三关 为李家第二代接班铺路?
长和落实重组后再分拆,虽然作为长和系的掌舵人李嘉诚表面上在日后的长和及长地之股权摊薄至30.15%,比他在长实持股43.42%更低,但是他此举同样令到所有持股者双双被摊薄。
加上他大幅派息增加作为诱因,及新股票出笼时通常货源较少下,或会令到更多投资者倾向持股,减少市面股票货源。某程度上,此次重组变相增加了李氏家族据守长和系的防御能力及筹码,减少下一代接班时面对震荡。
根据长和的重组安排,长和及长地的业务及资产规模将比原有长实为多,即使在重组后他表面上持股被摊薄,但是实际效果是令他“买一开二”,手上增加一件资产,同时可以较少的持股权控制比过往更大件的资产。同时间,所有原先持有长和系的股东需要重新组合“洗牌”,既发挥持股权齐齐被摊薄的效应。
这种摊薄效应,表面上予人印象李氏家族减持业务,但是实际上,由于新上市的长和及长地比原先规模更大,股票数目较多,令到家族日后若行使按年可增购2%时成本增加。
据报道,长和系重组须过三关,首先将地产业务及非地产业务划分,表面上简单,但过程复杂。当中第一关最关键,即长实须通过重组将自己置于新组成的开曼群岛注册长和集团旗下,及让股东以一对一换股,因为第一关完成才能够执行其他部分。分析指出,要过首关,障碍不会太大。
此次交易可以简单分为三个步骤,而每个步骤都须要不同的批准。首先,长实须要重组为长和,而新开设的公司不再在香港,而是在开曼群岛注册。
分析人士普遍相信,长实的法院指令股东会议难免出现反对票,但是按长实和长和以一对一换股,并无出现特别输蚀情况,加上完成大重组后,可免费获派经壮大后的地产旗舰长地股份作甜头,因此要过首关,出现的障碍未致太大。
第二步是现有和黄股份,将获发0.684股长和股份,换股比例并非按其预估之净资产值,而是用过去五天收市价而定,不含任何溢价。第二步亦包括了以赫斯基股份交易,现时由李氏信托所持有的6.24%赫斯基股份,将是每一股被收购的赫斯基股份获发1.376股长和新股。
分析指,由于在第二步,长和系主席李嘉诚及长实不能参与和黄换股计划的表决,重组将由独立小股东决定。要重组完成,长实与和黄均须要有75%独立股东同意,并少于10%独立股东反对,才可成事。若前两步都顺利通过,长和会变成一家结合了长江、和黄和赫斯基资产的巨型上市公司。
最后一步,则是以介绍形式,分拆长江地产上市,每1股长和股份,将获发1股长地股份。分析指,最后一步较为容易,因只须联交所上市委员会批准即可。另外,市场又关注长实、和黄两大恒指成分股重组,交易将涉及公司除牌后再重新上市,故两间公司会否因此而短暂失去蓝筹地位、进而影响追踪指数的交易所买卖基金(ETF)要大幅变动持仓。
对此,恒指公司董事兼总经理关永盛表示,要待长和系公布其重组详情及时间表后,方能决定如何处理,但重申是次交易不是纯粹除牌,会以减低市场波动为主要考虑。
并非看空中国经济 新地产公司依然香港最大
据了解,在频繁抛售土地资产,连续两年不买地之后,李嘉诚依然是拥有中国土地最多的人。德银1月12日表示,重组之后,估计长地的企业价值为3900亿港元。
华人首富李嘉诚的重组计划,其将剥离旗下房地产业务,重新搭建一个房地产平台——长江实业地产有限公司。
长地成立于2015年1月2日,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长地按计划顺利获得分拆上市,将成为长和集团房地产业务集中运营平台。
在重组并购方案完成后,长和集团的所有发展物业、出租物业及酒店业务(即长江实业集团及和记黄埔集团各自的房地产业务)将转让予长地,业务转让将以新发行的长地股份及现金支付,其中交易代价现金部分为 550亿港元,预期将以已承诺过桥贷款及/或银团贷款支付。上市后,长地或会考虑债务资本市场融资进一步扩阔融资渠道。
这次重组也让李嘉诚名下土地资源第一次得到了完整的呈现。根据长实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11月30日,长实及和黄将转让予长地集团的房地产业务,合共包括约占158万平方米的出租物业以及面积约1579万平方米可供发展的土地储备以及超过14600间酒店房间的应占权益。按照158万平方米楼面总面积计算,长地将拥有香港地产同业中第二大出租物业组合,同时以约14680间酒店房间数成为香港最大的酒店业主运营商。值得指出的是,1579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中,1394万平方米位于内地。消息人士称,这部分土储大部分在2005年以前获得,成本很低。2013年以后,长和系在香港和内地都没有再拿过土地。
而就在最近两年,李嘉诚频频出售名下资产,包括抛售房地产资产,公司股票,上市公司,超市业务等,套现了超过800亿元,其中地产项目套现近300亿元。
目前,长实及和黄在内地合共布局的城市主要包括北京、长春、长沙、常州、成都、重庆、大连、东莞、佛山、广州、惠州、江门、南京、青岛、上海、沈阳、深圳、天津、武汉、西安、中山、珠海等城市。
李嘉诚的长子、长江实业董事会副主席李泽钜在1月9日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重组分拆后长地将负责接手房地产业务,其策略重心仍在香港。长地将成为香港最大的房地产上市公司之一。
截至2014年6月30日,新鸿基地产在香港和内地共有1217万平方米土地储备。九龙仓目前的内地土地储备大约为1100万平方米。德银为长地的估值为3900亿港元,以此计算,长地规模将超过新鸿基(3374亿港元,截至1月12日收盘)、九龙仓(1848亿港元)两家香港最大的房地产企业,成为香港最大的房地产上市公司之一。
李嘉诚表示,长地未来每年将会有100亿港元的固定收入。
资本市场对于此番重组表支持态度,1月12日由香港首富李嘉诚控制的长实与和黄周一开盘分别大涨14.98%及14.42%,均触及近两个月高位。
但也有分析表示,国际化程度较高的长和才是集团未来的王牌,李嘉诚变相减持长地则被视为看淡中港地产市道之举。
事实上,重组两家公司的业务让其更加清晰和简单有很多办法实现,不必剥离上市公司资产成立新公司,因为这个途径难度更高,涉及到股东的投票以及法院批准,但他还是将新公司的注册地转至开曼群岛,他解释说只是为了方便。实际上香港作为全球最著名自由港之一,在便利性和税收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吸引力。在开曼群岛注册的主要是一些“壳公司”,即使内地很多企业在开曼群岛注册,也是因内地限制而不得不采取的一个折中的办法,香港并无这些法律限制。
因此,他的这一举动被视为和过去两年抛售内地资产一样,一些不着边际的评论认为是看空中国经济与人民币资产,或者说他对香港政争感到忧虑。事实上,他只是把注册地迁移到了开曼群岛,违背了自己曾许下的“不会迁出香港”的承诺,但他并没有抛售香港的资产。不过,他为何食言迁册呢?
分析称,李嘉诚抛售内地资产与中国经济走势无关,他的动作不应视为对中国经济走向的一种反应。中国经济步入转型期,地产业(主要是住宅市场)遭到一些冲击,但李嘉诚在内地的楼宇并不在受冲击之列,考虑到这些物业建造时间较长,成本很低,而出租情况并未有大的变化,因此,称其出售物业是看空中国经济毫无理由。而且向来重视政商关系的他也不应该在转型期抛售物业影响舆论。
过去几年中国加大了反腐力度,很多官员纷纷落马,贪腐往往与官商勾结有关,涉事企业与企业主也遭到了法律惩罚。中国不再是以前那个依靠人际关系与政治资源就能让企业家长袖善舞的时代,而香港社会也进入一个转型期,贫富分化加剧,人们对“地产霸权”不满。应当说,是中国内地法治进程以及香港社会转型让李嘉诚的传统发展思路受到挑战,他不得不做出调整,这与中国经济形势无关,而是意味着东亚依靠政商关系的传统正在发生变化,这是一种时代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