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平均20天就有一次故障?为何先进信号系统频频出岔?为何修复用时超过其他线路?为何实施限流引来乘客不解?
问诊地铁10号线
5月14日7点58分,健德门站至芍药居站下行方向区间设备故障,导致部分列车晚点;
7月3日7点25分,西钓鱼台站下行方向信号故障,导致知春路10号线、13号线出入口运营瘫痪,大量乘客滞留;
10月14日7点36分,牡丹园站发生道岔故障,影响部分列车晚点……
如果你是一名“地铁族”,或者你听说过地铁故障的事,相信你不会不知道北京地铁10号线,因为它总会在不经意间突然“卡壳”,急出你一身汗。
记者统计发现,自今年5月5日“跑圈”以来,这条北京最长的地铁线故障频发,除去由乘客引发的多次小故障以外,涉及信号、列车、道岔、设备的较严重故障已达7次,平均20天一次,早高峰成为故障高发时段,奔走其间的乘客们很无奈。
10号线承载着怎样的压力?为何它如此爱“受伤”?先进的信号系统因何“出岔”?排除故障用时还能再短一些吗?现行应对措施是否已遭遇瓶颈?地铁故障何时休止?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你我,问诊求解刻不容缓。
最先进的信号系统为何老出岔?
入选《中国现代奇迹》的纪录片《北京轨道交通系统》里提到,北京轨道交通系统应用的是全球最先进的移动闭塞系统,车载计算机可以实现列车间的交流。
信号故障发生后,列车运营采用降级模式,如电话闭塞运行,由两端车站调度员人工确认某区间列车开走了,才能放下一个区间的列车进站。如此势必加大列车运行间隔,导致站台乘客增多。
地铁官方解释
今年5月以来,10号线出现的7次故障中有3次信号故障。对此,地铁方面表示,刚成环的10号线要让信号系统和联动性稳定,存在巨大困难。
记者体验 乘客拉货车门难关 车厢里面“贴相片”
周五早上7点,从草桥驶来一趟10号线列车,车厢还比较空,只有少数人站着。车门一开,由4号线换乘的客流呼啦一下涌进来,车厢立刻填满。
车辆行至大红门,上2号车厢的只有两人,其中一名中年妇女拉着一个小车,车上堆放着两个黑色袋子。看上去,袋里可能是在大红门进的货。袋子比她人还高,占用空间可站立3个人。
车门就要关闭,她费力地将袋子拉进车厢,但还是留下一角伸出车门,车门合上又打开。最终,她将袋子全部拉进了车厢,其他乘客费力地挤向一旁,车门关闭时间耽误了近1分钟。
宋家庄到了,中年妇女拖着袋子挤出了车门,但车厢并没空,呼啦一下又上来了一群人。
车辆行至潘家园,车厢已无多少空隙,拥挤迫使一些乘客收起了手机。行至劲松时,每个车门外都排着两列长队,能挤上车的人不到两成。到双井站,车厢变得十分拥挤,乘客们开始“贴相片”了。
列车行至国贸站,进出站客流较少,换乘客流再度激增,10号线上、下行方向列车车厢全部“爆棚”,站台人群至少要等两三趟车。
这只是10号线的东南一隅,但管中窥豹已让记者累出了一身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