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可谓风起云涌。从年初李克强总理“让中国装备享誉全球的期许”到“总理座谈会上的积极信号的释放”,再到“‘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地”,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大趋势已经明朗。作为这些重要时间节点唯一的行业亲历者,中联重科也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奋力前行的缩影。
总理力挺装备制造 中联重科被聚焦
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在谈到装备制造业时指出,要“提升中国制造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让中国装备享誉全球”。
李克强总理的这番表态凸显出新一届政府推动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决心和信心。这在后来的“总理座谈会”上也得到了充分彰显。
11月4日的总理座谈会上,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代表,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成为座上宾,并第一个发言。
这是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诊断和自信。改革开放以来,关系国家实力的中国装备制造业不断爬坡全球价值链高端,已经建立了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优势。其中,工程机械行业作为装备制造业的排头兵,在2014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榜单中,有多家中国工程机械企业上榜。
中联重科无疑是中国装备制造业攀登全球价值链高端的典型代表。成立于1992年的中联重科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据了解,全球塔机20%的市场份额都属于中联重科;全球最长臂架泵车、全球最大履带式起重机、全球最大轮式起重机等多个世界纪录都诞生于此;就在本月,中联重科全球最强起重能力之一的履带式起重机ZCC3200NP,亮相中俄最大技术经济合作项目江苏田湾核电站并圆满完成首秀吊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联重科还是国际标准化组织——起重机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落户地,这也使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国际对话中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
“一带一路”市场利好 中联重科大布局
总理的连番表态事实上也表明了决策层已经将装备制造业作为支撑经济的重要力量。而随后“一带一路”战略的正式落地则是新一届政府推动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又一组合拳。
按估算,“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
市场分析师认为,基础设施建设将是“一带一路”规划中首先得以开展的领域。这对装备制造业是重大利好,可以帮助其消化过剩产能。而产能外迁也将成为行业的“新常态”。
作为国内装备制造业的领军企业,中联重科自然不会错失这一机会。此前早些时候,中联重科已与中铁建港航局等大型施工单位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中联重科分管海外业务的高级总裁张建国表示,公司与众多中字头的大型施工企业保持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他们是建设“一带一路”的主力军。作为其上游设备供应商,中联重科已做好国内、国际市场的资源整合,以便更好的跟随他们走出去。
申银万国证券认为,中联重科等龙头企业早已开始全球布局,近年来技术水平有提升并保有价格优势,未来将极大受益“一带一路”战略,并进一步提升产品出口比例。海通证券则称中联重科是“一带一路”的标的。
当前, 产能过剩已成为困扰中国装备制造业乃至整个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运行的突出矛盾。对此,中央已出台多项从国内角度来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而推动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向外转移产能也被视为化解国内产能过剩的又一思路。以此来说,被各方寄于厚望的中联重科将是这一战略最好的试金石。